查看原文
其他

一分钱我也不要!93岁考古学家谢绝有偿鉴宝

中国普法 2022-10-19


“文物研究是科学,

做研究不是为了挣钱,

就是为了做这门学问。”



近日

93岁考古学家孙机

的一段采访视频

冲上热搜榜



孙机

文物专家

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

一辈子都在和文物、古籍打交道

面对有偿“鉴宝”

孙老严词拒绝

“我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

如果国家从海外收回一批文物,

我们要去看看(鉴定真伪),

别的一概不参加。”



孙老还透露

曾拒绝过百万费用的鉴宝邀请

“只要我陪他们出去转一圈,

回来就给一百万,

别说一百万,

我一分也不要!”


受沈从文影响

师从考古学泰斗宿白


1929年

孙机出生在青岛

幼年丧父的他

与母亲艰难度日


新中国成立之初

孙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上班

结识了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

沈从文经常到午门给游客义务讲解

孙机也跟着去听

时间一长两个人就熟悉起来

于是提出向沈从文拜师学艺


受到沈从文的影响

1955年

孙机考入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

师从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

这些机遇伴随着孙机

开启了他与文物相伴的半个世纪


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


反复鉴定纠错

将“格物致知”贯穿始终


孙老先生家中

挂着一幅自撰自书的对联:

“日丽橙黄橘绿,

云开鹏举鹰扬。”



历史中的每一件文物

都如同被日光照射般

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即便对待最不起眼的文物

孙老也要仔细研究一番


最为业界称道的

就是“茶神”陆羽像的鉴定

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有一件藏品

是一个白色的小瓷人

看起来不起眼

每次出国展出都被标为一般展品

保价也很低


在鉴定这件文物时

孙老考察比对了各种资料

反复研究

认定这个小瓷人

就是当今仅存的“茶神”陆羽像

一下子让这个小瓷人的身价大涨



鉴定出全国唯一的陆羽像

只不过是孙老文物研究生涯中的

一处闲笔

再来看下面这个文物

大家想必不陌生

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后母戊”青铜方鼎




看到这儿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

我记得我当年的教材上,

它的名字写的是“司母戊方鼎”


对此,孙老严谨地解释说:

“这个‘后’字,它是反文,就是反着写的

看起来可以念成‘司’,实际上只能作‘后’讲

《说文解字》里说‘司’是普通职工

你想,一个普通职工

能给她做这么大一个祭祀的鼎吗?

一千八百多斤

那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它绝对不是‘司’,一定是‘后’

因为后是有地位、有身份的。”



孙老纠正“一字之差”的故事

还不止于此

这件珍贵的汉代文物

曾经被叫作“金缕玉衣”

通过孙机老先生等人的考证

被更正为“金缕玉柙”(xiá)

“柙”也就是贴身棺材的意思



这种纠正看似微小

但对做了一辈子文物研究的孙老来说

只有把这些东西弄清楚了

研究文物才算没有白费劲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


93岁高龄的孙老

仍然坚持每周上一天班

他在各地的讲座

总是意气风发

“一站到底”

很少停下来休息


孙机讲课


过去几十年中

孙机先生从沈从文先生手中

接过了古代服饰与工艺研究

把视野扩展到

古代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以无一物无来历

无一例无出处的严谨

通过文字与画笔

逐渐丰满还原了

2000多年前古代人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

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的生活逻辑



2020年12月

1000多幅图例

与2000多种文物结集成册

最终修订出版

在出版之前

孙机先生郑重地

在《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后面

写上“修定本”三个字

以示不再轻易增删


孙老说: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

这种信念应该促使

今天的中国人有信心

更好地创造我们自己的新生活。”



对孙老而言

这一生所打交道的

虽然大多是没有生命的器物

折射的却都是

鲜活的历史和鲜活的人

透过这些历史的日常

他所拥抱的

是整个宇宙


往期荐读

姑父一巴掌扇倒两岁半侄子被行拘

赶快收藏!我国现行有效法律目录(293件)

他血战上甘岭深藏功与名,震撼回忆国庆前揭秘!

这是王国庆的国庆!

“救救我的孩子……” “别慌,跟我走!”

如何知道被征收人得了多少补偿款?分户补偿情况能否公开?

来源:央视网、央视新闻

编辑:范洁

核稿:路双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